元豐二年(1079年),蘇軾因“烏臺詩案”被貶黃州,開始了謫居生活。這5年中,他從起初的凄苦幽怨到痛定思痛,從狂放瀟灑到隨緣自適,經(jīng)歷了一生中最為嚴峻的困苦磨礪,思想和視界上有了升華,寫下了750余篇(首)千古名作。
“自笑平生為口忙,老來事業(yè)轉(zhuǎn)荒唐。”一首《初到黃州》,展現(xiàn)出蘇軾初到黃州時復(fù)雜矛盾的心情。以自嘲、自傷開頭,卻更多體現(xiàn)了他雖受打擊迫害卻不屈服命運,在逆境中尋求生活樂趣的思想境界。《卜算子·黃州定慧院寓居作》中,蘇軾借“月掛疏桐、幽人孤鴻”托物寓懷,描述了凄然惶恐的時景,“揀盡寒枝不肯棲,寂寞沙洲冷”。展露了他孤高自許、蔑視流俗的心境。
遭遇窮困,經(jīng)歷孤寂,但蘇軾沒有沉淪,苦痛對他來說是一種磨礪,是升華之前的蘊蓄,是蛻變之際的沉淀。破繭成蝶的那一刻,閑暇的時光、豁然的心境、健碩的筆力成就了一篇篇絕世妙文。
《赤壁賦》借景抒懷,飽含哲理:“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。”白茫茫的水汽籠罩著江面,水天相接,渾然一體,何等壯闊而幽靜的景象!“縱一葦之所如,凌萬頃之茫然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,而不知其所止;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。”明月初升,泛舟于江上,如列子御風而行,“泠然善也”,飄飄忽忽,似乎要離開這世俗的人間而飛升入神仙的境界。而“盈虛者如彼,而卒莫消長也”一句顯示出更多哲理意味。萬事萬物都像月亮,無時無刻在發(fā)生變化;可從不變的角度來看,萬事萬物又都是永恒的。字里行間處處都表現(xiàn)出作者寬闊的胸襟、豁達的態(tài)度。
《后赤壁賦》重在記游繪景,有著不同的情趣:“霜露既降,木葉盡脫,人影在地,仰見明月。”即使深秋夜露,即使落木蕭蕭,然而作者與朋友也能“顧而樂之,行歌相答”。泛舟于江上,“江流有聲,斷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。輕巧的幾句對文,生動呈現(xiàn)出赤壁處江景的壯美。南柯一夢,見一道士“羽衣蹁躚”,呼應(yīng)了前文白衣黑尾的孤鶴,又表達了自己遺世獨立、超凡脫俗的心境。
經(jīng)歷過沉淀與思考,此時的蘇軾不再執(zhí)著于功名利祿,他開始以超脫的態(tài)度看待世事無常,作品也呈現(xiàn)出輕松、遼闊的局面。他追求內(nèi)心的寧靜與自由,語句平和而透徹,語氣深入而醇美。
《記承天寺夜游》是一篇寧靜美好的小品文。僅僅因“月色入戶”便穿衣出游,月下之景未辜負當下的心境,“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”。這樣的景色在常人看來稀松平常,但在蘇軾筆下卻散發(fā)出清新動人的滋味。何以至此?“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柏?”歸根結(jié)底,是作者寧靜坦然的情懷自然流露而已。
蘇軾在黃州的謫居歲月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,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。韓愈《南山》詩中說:“團辭試提挈,掛一念萬漏。”他于苦難中掙扎、在磨礪中蛻變,其作品如璀璨星辰,照亮了文學天空。他在黃州留下的文學瑰寶不僅是個人思想境界的巔峰展現(xiàn),更是為后世無數(shù)在黑暗中摸索的靈魂點燃希望之燈,指引著人們在人生路上向著內(nèi)心的寧靜堅定前行!趵钴
責任編輯:白子璐
關(guān)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
陜工網(wǎng)——陜西工人報 © 2018 sxworker.com. 地址: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(lián)系電話:029-87344649 E-mail:sxworker@126.com
陜ICP備17000697號 陜公網(wǎng)安備61010402000820 版權(quán)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(wǎng) 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或鏡像 網(wǎng)站圖文若涉及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