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同志:
一手要項目,一手“轉包”“分包”,這種現(xiàn)象不僅發(fā)生在工程承包領域,在科研領域也時有發(fā)生。當前,科研“以項目論成敗”的導向使得科研人員不得不積極爭項目、囤項目,干不完再分包出去;一些科研機構壟斷大項目,充當項目“二傳手”;甚至個別科研人員在項目中“藏貓膩”,通過假分包、假外包,虛報勞務費等方式違法套取項目資金。
學術研究為何會存在“重立項、輕研究”的問題?這是因為很多科研項目由行政部門主導,研究人員所在的高校、科研機構把獲得項目作為研究人員的成就。也就是說,只要項目到手,還沒有開展研究,就已經功成名就,這就把大家的精力都導向到申請課題上,具體的學術研究反而被漠視。在學術界,甚至一度存在“說過了,就是做過了,做過了,就是做好了”的學術潛規(guī)則。
以項目為導向的學術研究,讓一些課題組的負責人,變?yōu)榱怂奶巺⒓釉u審、申請學術課題的業(yè)務員。申請來課題后,就交給課題組的年輕教師和學生做,而“業(yè)務”做得不錯的業(yè)務員和課題設立方混熟之后,就逐漸變?yōu)?ldquo;學術包工頭”。而那些真正做研究的研究人員卻因沒有人脈關系而難以申請到課題——在我國學術研究立項中,還特別重視研究人員的“頭銜”、身份,而“頭銜”與身份,也是和項目掛鉤。比如,某個人獲得某項課題、入圍某項計劃,就變?yōu)榱四衬郴皤@得者、某某學者,這是下一次申請課題、項目的重要標準之一。這導致學術評價“頭銜化”、學術頭銜利益化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推進學術管理與評價改革時,主導改革的恰是有各種學術頭銜的學術既得利益者(包括能獲得很多項目的“學術包工頭”),他們很難朝自身的利益開刀,因此推進改革,必須改革傳統(tǒng)的改革機制,要廣泛聽取青年教師、科研人員的意見,制定突破既得利益阻礙的改革方案,并嚴格落實。在具體的學術管理和評價中,要推進學術管理和評價去行政化,實行基于學術本位的管理和評價,即在學術項目立項時,要進行學術同行評價,誰有能力做出研究就給誰,而不是看申請者的頭銜與身份;在具體進行學術研究時,要由學術共同體評價研究進展和成果,以此引導學者把精力投向真正的學術研究。
□熊丙奇
關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