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1年6月10日,張建生隨同陜西省第三批援藏干部一起乘飛機抵達拉薩。張建生個子不高,但魁實。1975年,20歲的他被招工到銅川供電局保護班。這一干就是26年。長期的工作實踐,使他掌握了精湛的技術、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,他不僅擔任了保護班的班長,還被評為工人技師。2001年陜西第三批援藏干部招聘開始后,張建生主動請纓赴西藏,成為陜西電力公司第一個援藏技術干部。
阿里,這個被稱為“世界屋脊的屋脊”的地方,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,干旱缺氧,氣候惡劣,平均每4平方公里1人,全區(qū)只有8公里的柏油路。張建生清楚,這里的電力急需要他,在阿里的獅泉河鎮(zhèn),張建生安營扎寨了。但是,還沒有開始工作,這兒的高原氣候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:頭暈、胸悶、嘔吐、夜夜難以入眠……因為沒有經(jīng)驗,幾天后張建生覺得臉上不對勁,對著鏡子一照,自己嚇了一跳,嘴、臉、鼻子因為蛻皮全都變了樣。
張建生工作的單位是阿里地區(qū)電力局,是不久前才從由郎久地熱電廠搬遷過來的,既無廠房又無設備,安全技術基礎極其薄弱。全局找不到一本電力生產(chǎn)規(guī)程,就連一頂安全帽也沒有,七八個人的電力維護施工班僅有一付腳扣。張建生一來這里,領導就讓他擔任阿里電力局生技科的負責人,這讓張建生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。
就在張建生來阿里的前一年,在國務院的關注下,阿里實施了“光電工程”讓這里的人民結(jié)束了千百年來用酥油燈照明的歷史,但是“光電工程”只是一個藍圖,必須由人用實際工作把它變成現(xiàn)實,然而張建生知道,在這個環(huán)境極其惡劣的地區(qū),藍圖成為現(xiàn)實的代價,是鮮血、汗水、有時甚至是生命。面對這樣的“家底”,張建生猶豫了,“你是來干什么的?”一種信念迅速閃過他的腦海,他暗下決心:“缺氧不能缺精神,艱苦不能怕吃苦,我一定要在茫茫戈壁扎下自己的根!
阿里地區(qū)水力、地熱資源豐富、小型電站多,因電廠只管發(fā)電,不管線路維修,造成電壓不穩(wěn)、線損加大,電網(wǎng)的可靠性根本無從談起。用戶的用電量也無準確依據(jù),只能靠收費員估計收費。為了解決電度無計量、電費回收率差的問題,他派人前往新疆購回了一批電度表,并親自帶領電力施工班的人員挨家挨戶安裝,在“生命的禁區(qū)”頑強戰(zhàn)斗,完成了一千多塊電度表的安裝,使獅泉河鎮(zhèn)機關、學校、商戶、居民用上了明白電、放心電。
在援藏三年時間里,張建生用他的行動讓阿里的人民感動著,他先后為孔繁森小學捐款1300元,為西藏各重點扶貧單位捐款4000元。他把那里的電力、那里的人民需要,當成自己的一種責任和義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