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宣部、財政部、文化部、國家文物局春節(jié)前夕聯(lián)合發(fā)出 《關于全國博物館、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》,要求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、紀念館,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從2008年起全部實行免費開放。這是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求的具體行動,也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權益的需要。
博物館是社會文化事業(yè)的重要組成部分,博物館的“服務于社會及其社會發(fā)展”的宗旨以及對人類遺產(chǎn)的收藏、保護、研究和展示的功能,決定了它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,具有鮮明的公益性特征。免費開放博物館,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,使人們在參觀博物館中接受歷史、文化、科技、藝術等知識的教育和熏陶,這對促進國民了解祖國的歷史,增強民族文化認同,提高整個民族科學文化素質(zhì),都具有重要意義。
公眾免費參觀博物館,這對博物館來說會失去門票收入,但是從全局著眼,從社會效益和城市整體經(jīng)濟考慮,應該說這是一件“雙贏”的舉措。博物館的觀眾越多,帶來的消費增長就越高,帶動城市經(jīng)濟增長,尤其是促進旅游業(yè)的興旺,增加了城市的財政收入,博物館門票免費這部分的收入,完全可以由地方財政全額補足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在觀眾參觀博物館的行為背后,存在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,從餐飲、住宿、休閑、購買紀念品到交通等,形成了一條消費鏈,各種不同的消費需求覆蓋了博物館周圍的許多區(qū)域,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。
博物館免費開放后,必然會有大量觀眾進入博物館,需要博物館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,這對博物館又是挑戰(zhàn)。如果博物館依舊是老面孔,觀眾就沒有興趣來。事實上還正是有那么些博物館,雖早已免費開放了,但是依然門可羅雀,公眾對他們不感興趣。公眾對于文化消費已逐漸趨于理性,不會因為博物館門票免費而重復多次地去看他們不喜歡的博物館,如果博物館不能發(fā)揮遺產(chǎn)資源的特色,挖掘公眾歡迎的主題,并不斷提高服務質(zhì)量,依然會面臨生存的危機。博物館只有貼近社會,貼近群眾,貼近生活,才能真正吸引公眾。 (呂建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