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北院門。
北院門位于西安西大街東段北側,南起西大街,北至西華門大街。長560米,寬15米,青石路面。南段有西安標志性建筑——雄偉的鼓樓。鼓樓的歷史就是這條街的歷史。
隋開皇二年(公元582年),建大興城時,皇城有七條東西橫街,中間的第四橫街是中心大街,隋代及唐長安的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就坐落在此街上。唐代以擊鼓司辰,就是說官員上班下班的時辰是用擊鼓為號令的。尚書省上班下班都以擊鼓號令,故稱敬時樓。敬時就是要敬業(yè)。唐初,唐王李世民就任尚書令,在這里的都堂(即中堂)主持全國政務。后來歷代尚書省的領帶人稱為“中堂”。元代李好文《長安圖志》記載,敬時樓北面的街道西邊有羊市,即現(xiàn)在的西羊市。
據(jù)清《咸寧縣志》記載:明代為宣平坊,街北對巡撫署衙門。清代,西大街以南今南院門處的陜甘總督部院衙門,因在南稱為南院,此街北端的巡撫部院衙門(今西安市蓮湖區(qū)政府大院)因在北稱為北院,撫臺衙門直對的大街稱北院門大街(南院、北院的起源另有說法,參見南院門)。清乾隆年間巡撫畢沅,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,他注釋過《山海經(jīng)》《水經(jīng)注》等,編著《關中勝跡圖志》等書,成為了解清代關中情況的重要典籍。在今蓮湖區(qū)政府大院內(nèi),他建造過的終南仙館、池上堂等建筑,留有他書寫的牌匾,解放初這些建筑雖破舊不堪,但仍存在。
清光緒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八月,慈禧太后為躲避八國聯(lián)軍入侵北京,攜光緒皇帝逃來西安,先住南院,后移到北院,北院被稱為行宮,成為當時的國家行政中心。當時的四次堂東西五間,比較寬敞,慈禧改名為四喜堂,作為她臨朝議事的殿堂(四次堂系桂林籍的巡撫陳文恭四任陜西巡撫而建,故名四次堂)。李鴻章兩月內(nèi)數(shù)次往返北京與西安之間,與八國聯(lián)軍方面談判,談判的底稿在這里敲定。盡量答應了帝國主義的要求,割地賠款,慈禧還把軍機大臣趙舒翹傳到此堂上,以趙舒翹聯(lián)結義和團抗洋為罪名賜死,趙自殺雙仁府趙家大院。光緒二十八年(公元1902年)一月,慈禧回了北京,臨行時帶走了亮寶樓大量文物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90年,在今蓮湖區(qū)政府還保留當時慈禧臨朝議事的殿堂,當年跟隨皇帝同來的王公大臣也住在北院一帶。各省進貢的銀兩、物品也隨之運進西安,此街不少銀號、店鋪應運而生,南、北院門一帶盛極一時。直至民國年間陜西省政府駐北院,“西安事變”時此處是省政府,附近仍是商業(yè)比較集中的地區(qū)。
宋代修建廣濟渠,引浐河水供府城飲用而得名廣濟街,原是今北廣濟街。元《長安圖志》此街稱廣濟街,今南廣濟街當時還叫藥市街。明清時期將西大街南側的藥市街改為南廣濟街,遂將廣濟街稱為北廣濟街。清末,北段又稱獅子廟街。1966年統(tǒng)一改名為風雷路,1972年恢復為北廣濟街時沒有恢復獅子廟街。中段麻家什字,元代李好文《長安圖志》寫為“馬什字”,是回民居住區(qū)和傳統(tǒng)回坊風味食品街。□楊洋
責任編輯:白子璐
關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
陜工網(wǎng)——陜西工人報 © 2018 sxworker.com. 地址: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(lián)系電話:029-87344649 E-mail:sxworker@126.com
陜ICP備17000697號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(wǎng) 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 網(wǎng)站圖文若涉及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