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眾多地名都承載著豐富厚重的文化內涵,其中就有不少以“味道”命名的地方,有些還有不少典故。今天就一起探尋西安地名背后的趣聞軼事吧。
糖坊街
糖坊街,一條藏在蓮湖區(qū)的老街道,位于北大街附近,全長不到400米,卻延伸出許多縱橫交錯的小街巷!睹髑逦靼苍~典》顯示,糖坊街為明清西安城街名,街道不寬,但歷史悠久,有人說這里是西安“最甜”的街道。
這條街和糖有著很深的淵源,過去是西安城中專營糖營生的街道,在明清時就相對集中地開著幾家熬制麥芽糖的糖房,賣的是不同于蔗糖的米糖,又稱“灶糖”,因此這條街得名“糖坊街”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糖坊街一直是“生產甜蜜”的特色街巷。
除了糖房,糖坊街的皮具店也非常出名,從明代開始就生產皮繩、馬鞍等皮具品,這里的手藝人大多都技藝高超,因此整條街的皮制品名氣很大,人們在別處購買時都會問一句“是不是糖坊街的貨”。
如今走進糖坊街,沒有了糖房和皮具店,目之所及皆是綠陰,一條馬路邊延伸著兩排老槐樹,沿街商鋪林立。這里的一磚一瓦、一草一木都透著一股別樣的韻味,老街濃縮了時代和老西安的精髓,將那份糖一般的甜蜜延續(xù)……
甜水井街
甜水井街是一條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老街道,北起五星街,南到含光門。明代,這里為含光坊,清康熙年間,因此處井水甘甜,得名“甜水井”。
過去的西安城有幾口大水井,供應著人們日常的用水需求,但那時多數(shù)院落的井都是苦澀的咸水。據(jù)《西安老街巷》記載,清康熙年間,含光門東側有一口水井,水質甘甜可口,因此把這口井稱為甜水井。
事實上,在西安城內的甜水井并非只有西門甕城內這一口,從含光門到橋梓口的一片區(qū)域,甜水井并不少見,因此人們便把這口井對面東西走向街道和南北走向街道統(tǒng)稱為“甜水井街”。
如今,走進雄偉的安定門,在甕城東北角的一棵老槐樹下有一口大井,井邊曾經還立著一塊“井養(yǎng)無窮”字樣的石碑,這就是滋養(yǎng)了很多代西安人的西門甜水井。
雖然西安城中許多水井先后都被填掉,但是西門甜水井卻保存了下來。而在甜水井街已難覓和“甜水”有關的痕跡,但那段歷史卻深深烙印在土里,見證著這里的巨變。
五味什字
五味什字并非是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口,而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,東起南院門,西至五星街,全長290米。明清直至民國初年,這里藥業(yè)云集,曾有藻露堂、樹仁堂、萬年堂等多家中藥店匯集于此。
《碑林區(qū)志》有載,元代這條街上開設眾多藥鋪,形成了一條藥鋪街,故什字口與南廣濟街統(tǒng)稱為“藥市街”。明清時,又因這里中藥鋪集中,便以中藥的“甘、辛、酸、苦、咸”五味作名,稱為“五味什字”。
現(xiàn)在這些藥店大部分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,如今的五味什字,周邊各種美食不少,“五味什字,食五味,閱人生”。
香米園
香米園,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食欲,乍一聽感覺這里似乎是一片綠意盎然的花園,但實際上,香米園是一片區(qū)域的統(tǒng)稱,它位于蓮湖路西段南側,東起灑金橋,西至北馬道巷,向北分出香米園東、北、西三條支巷。
據(jù)《類編長安志》記載,在唐代,香米園一帶位于掖庭宮前寬闊的第一橫街西端,稱為“掖庭街”。后來在北宋時,這里成了宰相寇準的花園,因軒門上刻有“香墨”二字,便稱之為“香墨園”,久而久之,諧音演變?yōu)?ldquo;香米園”。
城市發(fā)展的車輪雖然一刻不息滾滾向前,卻也留下了深淺不一的車轍印。今天的香米園巷子深處最為安靜,路兩旁或許還能找到保留下來的一些年代較久的民居。
鹽店街
“鹽”是百味之首,也是“咸味”的來源。明清時期,西安的官鹽為山西運城的潞鹽(又稱河東鹽)。鹽店街,便是專門銷售官鹽的一條街,也可以說這里是明清時期的CBD。
據(jù)《西安市地名志》載,鹽店街始建于清同治四年(1865年),這條街東起南廣濟街,西接梁家牌樓,全長不過200米。從那時起,這里便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來之地。
如今,明清的鹽商已成過往,取代他們的是鹽店街這條小街濃濃的生活氣息,這里充滿了老西安的歷史回憶,也充滿了人間煙火氣。
西安歷史悠久,文化燦爛,數(shù)千年積攢下來的地名內涵豐富、趣味十足。走在被歲月打磨光滑的街巷中,看歷史在這座古城遺留下的痕跡,聆聽一段段遙遠的故事!踬Z怡
責任編輯:白子璐
關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